知乎的“下沉式”出圈是一种沉沦?
(原标题:知乎的“下沉式”出圈是一种沉沦?)
出圈一般都能让平台赚到更多的钱,但在高价值内容被出圈稀释后,出圈并不一定对平台长期发展有利。
知乎“变了”,高价值内容被出圈稀释
3月26日,十年知乎成功赴美上市,但遭遇了首日破发。不过在4月份,不知是价值被重估还是资金护盘的原因,知乎股价又出现了大幅上涨。可好景不长,知乎股价随后又步步下跌,截止5月6日收盘价仅8.06美元,较首日收盘价更低。
IPO及之后的股价表现让知乎更受关注,评论褒贬不一,其中一个焦点议题就是知乎“变了”。
成立之初,知乎实行封闭邀请制,前200名用户都是互联网圈的领军人物和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比如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和马化腾等。通过这些“精英”UP主,知乎积累了一批“精英阶层”用户。但2013年,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内容开始“普惠”化,用户类型扩大到大众网民。
“普惠”化的结果之一,就是在媒体和其他平台、甚至知乎平台上,都有讨论认为知乎上面的高专业度内容越来越被稀释,各种虚构创作、娱乐信息越来越多。知乎过去的内容专业度和理性交流风气已不存在。
这背后是知乎“下沉式”出圈。知乎将目标用户从过去的“精英”下沉到了大众,以此获得了更多的流量。这可能是知乎管理层主动选择,更可能是在资本压力下的被动妥协,因为知乎必须做大、IPO才能给投资者退出通道。
“下沉式“出圈后,新老用户并不一定能和谐相处,甚至导致部分老用户纷纷出走。知乎创始人周源也曾坦言:“一个很小的圈子,用户成万倍增长时,它的内容质量一定会严重下降。内容质量下降导致寻找优质内容的时间成本上升、优质回答受到关注下降。”
这种产品和品牌力上的损害知乎管理层很清楚,但是也无可奈何。
出圈之后是“内卷”?
出圈之前,知乎是一个“小而美”的内容社区;出圈之后,知乎大了,但是烦恼也多了,无论在内容还是商业化方面,都面临着“内卷化”的竞争。
选择出圈之后,知乎在内容层面就有了足够多的竞争对手,包括微博、公众号、头条、部分网文平台等等,甚至在选择发力视频领域之后,还包括抖音、快手、B站等。
出圈之前,在内容社区维度,知乎还具有自身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出圈之后,知乎无论在创作者积累、运营、算法推荐方面都不具备比较优势,面临着的必然是一场激烈的竞争。
尤其是在创作者争夺方面,知乎培育出的部分大V流失到了B站等短视频平台。各大平台也都在通过各类扶持计划争夺创作者,即使上市之后,知乎也没有资金优势去争夺创作者,毕竟内容创作者不能都一直“用爱发电”。知乎一度被视为创作者“黄埔军校”,这是对知乎的价值认可,但也暴露出其创作者流失的缺陷。
商业化方面,业界比较认可知乎的知识付费类业务空间不大,虽然有付费用户和付费率上升,但总体比例依然很低,且ARPU下滑。数据显示,2020年,知乎月均付费用户从2019年的57.4万增长到236.3万,付费率从1.2%提高到3.4%。不过ARPPU从12.77元/人/月下降到11.3元/人/月。
知乎在商业化方面的最大突破口还是广告。2020年,知乎的广告营收额为8.43亿元,占比62.4%。但是,过多的广告投放必然会伤害平台的内容生态。与知乎具有一定可比性,成功“出圈”的B站就在广告方面采取了限制投放的策略。
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则曾分析表示:“知乎的变现能力很低,一方面是内容不够好,不够有规模效应,二是运营能力低、广告也卖不上去。
知乎不是没有探索,一方面也在采取措施扶持创作者,同时通过发力视频等领域继续“出圈”。但是,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平台之间的竞争必然越来越激励。上市之后,更多的大型平台会“发现”知乎这个竞争对手,知乎此后面临的将是越来越“内卷化”的竞争。
- 上一篇
迈信林(688685.SH)昨日科创板上市 涨幅达240.02%
迈信林(688685.SH)昨日科创板上市涨幅达240.02%(原标题:迈信林(688685.SH)昨日科创板上市涨幅达240.02%)2021年5月13日,江苏迈信林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88685)在上交所科创
- 下一篇
蔚来李斌:100度电池包选购率超预期 超10,000名用户正在使用
蔚来李斌:100度电池包选购率超预期超10,000名用户正在使用(原标题:蔚来李斌:100度电池包选购率超预期超10,000名用户正在使用)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100度电池包推出以来,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选购率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截止4月16日,已经有超过10,000位用户正在使用100度电池包,4月18日,我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