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P:科技创新助力可持续发展,但年度资金缺口达5-7万亿美元
“常说科技改变生活,而对我来说,科技改变的是人类对熊猫的认识”,4月28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研究员齐敦武在成都举行的“Re:Think首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创新会议”上如此表示。
齐敦武从事熊猫保护已经有十多年了,会议恰逢在成都举行,使他能以他特殊的“熊猫”视角,来阐述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在会议上,中国首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正式揭牌,落户在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张薇表示:“实验室将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创新网络的一部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UNDP驻华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指出,在科技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在金融科技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通过金融科技能够帮助偏远地区的人们获得银行服务,这有助于提高交易的透明度。”
可持续发展创新
齐敦武表示,从20世纪80年代救助6只野生大熊猫开始,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目前共繁育有216只大熊猫,这一变化体现了科技对于熊猫种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在发言中表示,熊猫在野外是相当机警的动物,并非像在动物园看着的那么懒洋洋,所以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对熊猫数量进行科学调查时,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只能对数量进行估算。
而如今,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对于野外大熊猫的调查手段多了许多,比如有通过GPS和北斗定位系统确定;有通过红外照相机拍摄确定;有通过熊猫毛发DNA确定;甚至还可以通过AI技术,在深度学习后开发软件,来识别每一个具体的熊猫个体。
因科技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当然远不止有熊猫,在蒙古国大漠深处的牧民也因为接受了科技创新而收益大增。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白雅婷说,“在蒙古国,我们正在利用区块链技术帮助牧民出售羊绒,在市场上获取更高的价格。”她说区块链技术,具有巨大的优势,“因为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对它进行追踪,使之变得十分透明。”
蒙古国生产的羊绒具有柔软、舒适、保暖等优点,在国际市场享有盛名。但长期以来由于可追溯性不足,市场上对其产品真实性缺乏有效判别依据。
如今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的蒙古国牧民,在捆扎好的羊绒外包装上,贴上RFID射频标签,并通过手机应用将标签数据上传平台,羊绒全流程跟踪使得采购商,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来买到可持续发展的商品,最终这一技术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双双获益。
可持续发展面临资金挑战
UNDP是联合国从事发展的全球网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白雅婷表示,长期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一直重视推动创新,如今创新已经成为了该书署发展业务的核心。
她透露,目前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已经在全世界114个国家和地区中建立了90个加速器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寻求更快、更有效、更实时的解决方案。
白雅婷表示,很多人在听到“创新”二字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科技创新,实验室中确实有不少科技创新的案例,但实验室也可以是政策实验室,用来重新设计政策,重新设计公共服务,或者是修补金融系统的漏洞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年度资金缺口就达到了5万亿~7万亿美元。弥补这个资金缺口不仅需要公共资金的投入,也需要有私有资本的介入。
新开发银行(NDB)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马斯德普(Leslie Maasdorp)在会议中表示,全球有超过17万亿美元的机构投资资本、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等,他们有时即便投资一些负收益的项目,也没有将资金注入到诸如基础设施等,可以对发展议题产生积极影响的领域中去。
他提出,“需要加强对这些资金的调动,把他们投入到可持续发展议程,这种对社会有益的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