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发布首个“碳中和”行动方案,绿色信贷增速将不低于20%
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被提出后,银行业正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服务。记者获悉,日前江苏银行正式发布了国内银行业首个“碳中和”行动方案。
根据方案,该行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气候融资专项支持额度不低于2000亿元,清洁能源产业支持额度不低于500亿元,支持减污降碳、清洁能源、清洁交通、零碳建筑等领域重点项目,推动实现碳减排超1000万吨。
江苏银行夏平董事长称,未来,江苏银行将通过采纳《负责任银行原则》、完善绿色金融组织架构、加强气候金融产品创新和气候风险管理等系列举措,推动落实金融服务“碳中和”行动方案。
在具体举措上,江苏银行绿色金融与PPP事业部总经理董善宁对记者表示,2021年该行计划绿色信贷增速不低于20%,清洁能源贷款增速不低于50%。另外,还将完善气候投融资产品体系,在发展绿色金融产品的同时,丰富基础碳融资工具、碳衍生品工具、碳资本市场工具等。
除了江苏银行外,此前也有银行落地了相关产品。比如,国开行发行首单“碳中和”专题绿色金融债券,所募资金将用于风电、光伏等碳减排项目;兴业银行承销“华电福新能源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一期绿色中期票据(碳中和债)”,这是全国首笔权益出资型“碳中和”债。
在业内人士看来,“碳中和”工作的开展,将为银行业带来巨大的投融资需求。根据清华大学牵头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报告测算,如果要实现1.5℃目标导向转型路径,2020~2050年能源系统需新增投资138万亿元,折合每年新增投资超过3万亿元,直接带动银行对公业务需求扩张。而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只有12万亿元,大约占总贷款的6.9%,发展空间较大。
其中,业内的共识在于,气候信贷将成为银行绿色金融的重要领域。据兴业研究测算,近年来,气候信贷占比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气候投融资信贷工具余额占绿色信贷余额的比例从2013年6月的66%增加至2017年6月的70%左右。
从投放领域来看,气候投融资的信贷余额主要投向绿色交通运输项目、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新能源制造端、工业节能节水环保项目。记者了解到,上述领域也是不少银行发力的重心,比如湖州银行目前就在电力、交通、建筑和工业等去碳化领域中寻找机会,并且该行在绿色信贷上的定价也有优惠,幅度大概在10%左右。
还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鼓励银行开展“碳中和”相关业务,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4月12日举办的2021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央行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正在抓紧研究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相关工作,争取尽快推出。据悉,碳减排支持工具是直达实体经济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不过,对于银行来说,“碳中和”目标也带来了诸多挑战。董善宁对记者称,比如信息不对称、政府监管与产业政策的不相符、机构碳核算的方法不一致等。海通国际联合中英金融机构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试点项目课题组发布的《中国金融机构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和方法》报告也提到,碳排放的核算与统计是实现碳中和的前提和首要步骤,金融机构需要按照选定的温室气体核算标准,运用专业的方法学组织碳盘查。
另外,也有观点提出,持有高碳金融资产比例较大的银行,将面临较高转型风险。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殷红表示,高碳企业可能在低碳转型中因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措施导致成本上升、盈利收窄甚至亏损,从而引发银行信用风险。同时,银行业还要根据“碳中和”目标推进及政策落地情况,预判未来产业机构调整对高碳行业的影响,及时调整和收紧高碳行业信贷政策,有效防范低碳转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