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387海越股份_韶钢松山股票
大股东增持了股票,说明大股东对于公司的前景非常看好,所以有人问大股东增持后股价是不是会涨?大股东增持的股票值得买入吗?下面一起看看相关的分析,相信大家就有所了解了。
大股东增持的股票值得买入吗?
A股市场在2017年11月14日创下3450.49点阶段新高后出现回落走势,至11月29日,上证指数最多回落150余点。而在这近半个月的低迷行情中,有109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出手增持,家数与金额双双超过减持公司,股东累计净增持金额达18.51600387海越股份亿元。另外,有35家公司发布股东韶钢松山股票增持计划,已超过今年各月的平均水平。
按照常理,大股东增持通常意味着股票价格被低估。大股东增持,不只是为了维护股票价格的稳定,同时也是获取投资收益的一种方式。所以,大股东增持,通常意味着大股东看好股票的后市发展。因此,大股东增持,也可以视为是投资者可以跟进的一个信号。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股东增持并非意味着公司股票的价格被低估,因此也不宜作为投资者买入股票的依据。比如,公告增持计划的三元达、深赛格、正源股份,11月28日的动态市盈率分别达到342.66600387海越股份倍、125.90倍、825.54倍。这些股票的价格明显没有被低估韶钢松山股票,相反还被高估。因此,这样的股票即便有大股东增持,也不能作为投资者买入的依据。
不仅如此,大股东增持之所以不能作为投资者买入股票的依据,还因为大股东增持通常还伴随着种种“阴谋”,让投资者防不胜防。因此,对于大股东增持,市场更多是采取熟视无睹的态度,别把大股东增持当回事,让大股东唱独角戏去。这其实也是大股东的咎由自取,因为忽悠投资者次数太多,投资者的防范意识不能不加强。
最明显的如大股东的“兜底增持”承诺,一方面号召员工增持600387海越股份(其真实意图是吸引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跟风炒作,推高股价),但另一方面控股股东自己却进行减持,如今年韶钢松山股票6月曾号召员工“兜底增持”的东方金钰控股股东兴龙实业最近发出减持计划,拟在未来半年内减持不超过1.08亿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8%。面对大股东如此“兜底增持”,市场除了用脚投票,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当然,大股东增持有别于“兜底增持”,因为大股东增持本身就有锁定期的限制,所以大股东不可以一边增持一边减持。但这并不妨碍大股东增持制造出种种“阴谋”来。
比如,有的大股东增持,是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600387海越股份因为许多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股权是质押的。而随着股价的走低,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质押的股权面临着爆仓的风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大股韶钢松山股票东除了增加质押的股权之外,也只好在市场上通过增持股份的方式来护盘,以维护股价的稳定,避免股价出现爆仓情况。
又比如,随着股价的持续下跌,一些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价格出现了倒挂,一些上市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出现了套牢。为此,一些上市公司重要股东也只好站出来增持股份,以此稳定股价,以保证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够继续实施,或给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一个交待与说法。
再比如,有600387海越股份的大股东增持,只是停留于“画饼”阶段,还并未付出实际的增持行为。这些大股东通常是发布一个增持计划,声称在未来3个月或未来6个月甚至12个月的时间内增持公司股份。韶钢松山股票这种“画饼式增持”往往到最后增持的数量有限,有的干脆耍赖不增持,这种情况在2015年股灾期间频频发生,但股灾过后这种情况仍然常有出现。
也正因如此,大股东增持并不能作为投资者买进股票的依据,如果投资者相信大股东增持,那么作为投资者的你就输掉了。因此,对于大股东增持,投资者需要用自己的眼睛来审视,而不是被大股东增持的表象所迷惑。
600387海越股份关于大股东增持的股票值得买入吗?的介绍就到这,从上面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大股东增次后不一定就值得大家去跟进买入,所以,大家还是应该冷静的对待。希望大家关注破雷财经网网,这里有最全的股市知识。韶钢松山股票p>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大股东增持后股票走势是怎样的?如何看待大股东增持?
定向增发股解禁会对股价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股东增持股价却下跌?怎样增持不会亏?
- 上一篇
小额信贷管理系统_股票600075
小额信贷管理系统_股票600075南昌楼市开启降温模式,11月新房住宅成交套数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均有所下降。据前瞻数据库数据显示,11月南昌新房共成交6763套,环比下跌24.6%。其中住宅4469套,环比下跌42.3%,同比下降15.7%;非住宅2294套,环比上涨95.2%,同比上涨90.8%。以下为2016年11月南昌各区新房成交情况:南昌各区新房成小额信贷管理
- 下一篇
002395双象股份_理财交流
002395双象股份_理财交流又有一家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这次是宜华生活(600978),原因是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称之为家居行业龙头的宜华生活,这一年多过得并不如意,一方面,多年的“存贷双高”饱受市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