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外汇资讯

外汇资讯

中国原研药突围: 打破“蹭热点”怪圈,“专业投资人”入场

2021-04-01 12:19:47 外汇110官网
中国原研药突围:打破“蹭热点”怪圈,“专业投资人”入场本来越是创新的东西懂的人越是少,投资门槛就越高,如果人人都能看懂都去投资,那么又会进入到PD-1目前的投资现状了。“热门靶点资金扎堆,原创药无人问津”的现象近期引发关注。对此,有投资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元生创投合伙人阴杰对记者表示:“本来越是创新的东西懂的人越是少,投资门槛就越高,如果人人都能看懂都去投资,那么又会进入到PD-
中国原研药突围: 打破“蹭热点”怪圈,“专业投资人”入场
本来越是创新的东西懂的人越是少,投资门槛就越高,如果人人都能看懂都去投资,那么又会进入到PD-1目前的投资现状了。

“热门靶点资金扎堆,原创药无人问津”的现象近期引发关注。对此,有投资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元生创投合伙人阴杰对记者表示:“本来越是创新的东西懂的人越是少,投资门槛就越高,如果人人都能看懂都去投资,那么又会进入到PD-1目前的投资现状了。”

在上周的红杉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峰会上,大部分业内顶尖企业领导者和投资人都认为,中国正在迎来创新药发展最好的时代。信达生物创始人、董事长俞德超博士表示:“中国创新的标准应该是全球化创新的标准,中国新药面向的市场应该是全球化的市场。”

投资研发门槛高

近期有媒体援引恒瑞医药董事长周云曙在一次会议上的表态:“现在整个PD-1都是囚徒困境,恒瑞唯一的优势仅仅是适应证。恒瑞今天的价格就是其他药企未来的天花板,与其关注恒瑞,不如关注整个行业赛道的丰富度。”

周云曙提醒市场不要只盯着眼前已经发现的宝藏,而是应该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去发现新的宝藏,从一个“跟跑者”真正变成“领跑者”。

近二十年,中国一大批医药领域的“开拓者”从海外回国创业,掀起了中国生物药发展的浪潮,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逐渐从仿制药走向创新药,不过早期的创新仍以生物类似药为主。随着《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解决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卡脖子”的问题,中国大量的生物药企正在面临“二次创业”,也就是从药物外汇开户平台的靶标发现开始,做真正的原研药。

原研药的开发需要巨大的投资,这是因为新药研发的漫长周期。科创板上市的生物药企微芯生物在上市前的招股说明书中曾这样写道:“新药的研发到上市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要经过靶点确认、合成提取、化合物筛选、药理等临床前一系列的试验过程,还要经历临床一期到三期试验、注册申请和上市后持续监测等诸多复杂环节。”

这意味着原研药的投资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这也是投资人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所面临的困境。“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极具专业性,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需要专业的投资者。”一位市场人士对记者表示。

缺乏专业投资者可能会成为阻碍中国原研药发展的因素之一。生物医药投资基金Loncar Investments创始人布拉德·隆卡(Brad Loncar)对记者表示:“从仿制药到生物类似药,再到真正的原研药,第三个阶段是最难的,对投资人的要求也是最高的。”

隆卡告诉记者,投资真正的first in class创新药,需要“专业投资人”(specialist investor)。“现在中国没有很多这类的专业投资人,大多数都是普通投资人,他们并不具备生物科技行业的专业知识。”隆卡对记者说道,“对于这些投资者来说,投资一些成熟的、已经具有盈利能力的企业更加安全。”但他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也将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专业投资人”。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李佳也关注到初创原研药企业在早期融资方面遇到的瓶颈。他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药研发越来越难,周期越来越长,企业在发展的早期需要资本支撑,但往往新药早期发现阶段仍然存在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生物医药是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资本和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

一家正在计划科创板上市的国内精准医疗初创药企创始人对记者表示:“由于中国的生物科技领域仍然刚刚起步,规模也远不及国际制药巨头,投资人对于医疗行业这类新兴的初创公司仍持谨慎态度。尽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在医药领域要实现颠覆性的原创,并取得投资人的信任还是很难。”

他认为,Me too/biosimilar(生物类似药)是过去十年里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选择,但真正要做到创新,迟早要与国际接轨,还是要做first-in-class(一类原研药)。“这比互联网烧钱厉害得多,直到今天中国的资本都不是特别适应。”他告诉记者。

企业仍偏好热门靶点

俞德超认为,中国的医药创新正在迎来最好的时机,这一方面受益于新药审评审批速度的提升,另一方面是资本市场的改革,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他援引数据称,从新药审评批准的个数来看,目前中国每年批准的新药数量已经接近美国FDA的速度,同时进入美国和欧盟临床研究的新药数量在过去五年翻了十倍。

但他同时指出新药靶点高度同质化的严峻挑战。以PD1为例,仅中国审评审批进入临床的PD1药物就有86种,已经上市的也有8个PD1产品。

此外,即使是已具规模的生物制药公司,业务重心也显著基于当下肿瘤免疫领域的热门靶点进行研发,鲜有新靶点发现。以信达生物为例,回顾刚过去的2020年,信达生物实现了三款生物类似药的商业化,而在2020年获批临床的约十款药物中,包括TIGIT、CD47、PD-1/L1、CTLA-4、LAG-3等热门靶点。

除了自己研发之外,一些企业也采取“引入授权”(license in)的模式,通过资金购买来获得创新药物的开发权。再鼎医药是比较典型的依靠“引入授权”发展的生物药企,通过全球合作引入授权有前途的生物医药产品,加上一定的内部研发能力获得成功。进入2021年以来,该公司已经完成了多项“引入授权”合作。

而随着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日益受到重视,再鼎医药的“引入授权”模式也面临争议。“引入授权的商业模式是一种暂时获得成功的捷径,这是因为有很多未被满足的患者需求,需要靠这些药物来填补。而从长远来看,公司一定是要通过研发创新和新药发明,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和影响力,创造最大的价值。”隆卡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再鼎医药已经开始在策略上进行调整。在去年年底的再鼎医药创新大会上,再鼎医药创始人杜莹向记者表示:“未来每年再鼎医药都将有1至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进入临床阶段,同时每年实现1至2个新药或者适应症获批上市。”

原研药市场并不“小众”

尽管原研药投资研发门槛高,但是原研药本身的市场并不“小众”。隆卡说道表示:“原研药是生物医药行业为患者带来最大价值的领域,所以这个市场一点也不小众。”

隆卡认为,中国对于原研药的投资已经初具规模,而未来还会呈增长趋势。“中国已经到了这个最关键的阶段,这也是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到现在,自然发生的事情。很多中国企业开始研发first in class的药物,而这些成果会在未来几年中不断涌现。”他对记者说道。

他告诉记者,在热门靶点的名单中,中国的PD1药物属于快速“跟投”的药物,但是其他包括CD47和TIGIT在内的靶点,仍然属于一类创新药,即便是在美国,都还没有批准上市的针对这些靶点的药物。“所以中国企业有机会在这些领域成为创新的领先者。”隆卡对记者说道。

中国初创生物药企天境生物去年就与美国生物制药巨头艾伯维公司(AbbVie)达成一项关于CD47单抗药lemzoparlimab(TJC4)的授权协议,总额接近30亿美元。艾伯维将向天境生物支付1.8亿美元预付款及2000万一期临床里程碑付款,用于该药物在全球开发和销售。这项交易也成为一起“世界级的交易”。

“天境生物的对外授权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们已经看到中国企业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创新的案例。”隆卡对记者表示。

今年以来,投资first in class企业的资本陆续进场。今年前三个月,仅高瓴创投就投资了包括诺诚健华、因明生物、三叶草生物、爱科百发、嘉因生物、中美瑞康等在内的多家原研药研发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数聚焦肿瘤免疫领域,其他获得1亿美元以上规模融资的还包括腾盛博药和维昇药业等。

元生创投合伙人阴杰向记者透露,该机构近期也投资了不少原研药,其中包括双抗以及mRNA类药物和疫苗等。

此外,未来几个月资本市场也将看到更多生物医药公司上市。近期,包括诺诚健华、首药控股等都企业都已递交IPO申请或发布公告拟在科创板上市;科济药业、冠科美博等则递交IPO申请在港交所上市。

“资本市场蓬勃发展,这对支持尚未盈利的初创公司,以及推动中国整个生物医药前进是有积极意义的。”隆卡对记者表示。


查看更多《中国原研药突围: 打破“蹭热点”怪圈,“专业投资人”入场》相关内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