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委重磅发文:整治评级沉疴,重塑竞争格局
因信用债市场违约多发,牵涉出了债券评级市场的一系列陈年旧疾,如今,有望得到诊治。
3月28日,央行网站消息显示,央行、发改委、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通知》),公开征求意见。
《通知》的核心在于提升评级质量,从规范性、独立性、质量控制等方面强化信用评级行业要求,强化评级结果的一致性、准确性和稳定性。与此同时,强调了评级机构作为独立第三方的中介责任,引导其将声誉机制作为生存之本,充分发挥风险揭示功能。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对记者表示,《通知》将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信用债市场过分依赖评级,但对评级结果缺乏有效检验机制的问题。
有市场人士认为,对于一些无法给出投资人可以有效使用产品的评级机构将逐渐被市场淘汰,评级行业可能出现一轮并购重组,评级行业的竞争格局将会重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加强债券市场建设。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对记者称,评级是本国金融市场的基石,评级从虚高逐步回归的过程可能会影响信用市场的重新定价,但整肃阵痛是为了长期向好。
评级乱象
“债市苦评级乱象久矣!”一位债券市场人士对记者称。近年来,债券市场违约频发,违约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信用评级市场长久以来存在的弊病。“目前债券市场存在的一个问题,对评级依赖过多,但是对评级结果缺乏有效的检验机制,给低质评级结果提供了土壤。”张旭对记者表示。
《通知》对症下药,对一些长期存在的症结,一一作出规范,旨在提高信用评级的质量。
首先,第一条就提出,加强评级方法体系建设,提升评级质量和区分度。
长久以来,国内信用评级被诟病的重点之一就是,评级虚高,缺乏区分度,扰乱市场定价。目前市场的主要评级集中在AA-到AAA。尤其是去年作为AAA评级的永煤债毫无征兆违约,将这一弊病再次推至风口浪尖。
中国社科院报告显示,2018至2020年,发行时主体评级为AAA级的债券违约金额由131.15亿元快速增加至664.89亿元,占比也由14%提高到47%。如果加上AA+级债券,2020年的债券违约金额中有82%发生在高等级发债主体中。
如何检验评级质量?《通知》建议,信用评级机构应当构建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并且每年对评级方法模型及样本企业进行检验测试,并向监管部门和自律组织报备有关情况。
同时,在一系列已经发生的违约事件中,很多信用评级是在违约发生后急剧下调,国内的信用评级有如“事后诸葛”,预见性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通知》要求,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动态风险监测,及时掌握信用风险因素的变化情况,以此确保结果的有效性和前瞻性。
炒股新闻此外,强调信用评级机构应主要基于受评主体自身的信用状况开展信用评级。与之相对应的是,《通知》在信息披露方面也作出了类似的要求,信用评级机构应单独披露受评主体个体信用状况,最终评级结果考虑外部支持的,应明确披露外部支持提升情况,并详细说明支持依据及效果。
张旭表示,比如针对城投债的评级,城投公司可能受到了政府隐性担保,包括央企子公司等,受到了来自股东等相关方的隐性支持。按照《通知》有关要求,未来的评级结果更取决于公司主体的情况,而不是各相关方的隐性担保,这可以缓解一直以来困扰城投债市场的财政软约束问题,还直接融资应有之义。
倒逼评级市场化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指出,完善信用评级机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坚守评级独立性。
国内评级机构不能独立、客观对待评级对象已是陈年旧疾,常年处置,常年不绝。
去年年底,因为永煤债违约,交易商协会对中诚信给予处罚。中纪委几乎在同期披露了东方金诚腐败案,前高管利用调高评级级别大肆捞钱,进一步将行业的黑幕揭开。
在此之前,2018年,大公国际违规被责令整改一年,不得承接新的证券评级业务,被称为史上最强处罚。其违反的规定主要包括,公章混用;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有违独立原则;部分高管人员及评审委员会委员资质不符合要求等。
此次《通知》要求,信用评级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公司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鼓励引入独立董事保障监督职能的有效履行;强化防火墙机制;评级作业人员的考核、晋升以及薪酬应加强与市场检验的关联,不得与其参与评级项目的发行、收费等因素关联;强化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加强评级全流程和全部员工的合规管理,严禁收受或索取贿赂等。信用评级机构实际控制人、股东、信用评审委员会成员应维护机构独立和业务独立等。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称,评级公司一直以来被称为“躺着赚钱”,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国内债券市场对于评级的过度依赖,以及发行人付费模式为主的弊端存在。
比如,保险资金投资仅限于国内AAA级的无担保企业债券,个人投资者也只能投资AAA级。中登公司曾发布有关要求,2017年4月7日(不含)后公布募集说明书的信用债券入库开展回购,需满足债项评级为AAA级、主体评级为AA级(含)以上要求。
《通知》中提到了“降低监管对外部评级的要求,择机适时调整监管政策关于各类资金可投资债券的级别门槛,弱化债券质押式回购对外部评级的依赖,将评级需求的主导权交还市场”,张旭认为,这将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过分依赖评级的问题。
《通知》还提到,鼓励发行人选择两家及以上信用评级机构开展评级业务,继续引导扩大投资者付费评级适用范围等。
上述券商投行人士告诉记者,这些都将倒逼评级机构有所作为,竞争更趋于市场化。
3月26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文,在前期债务融资工具注册申报环节取消信用评级报告要件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发行环节取消债项评级强制披露,仅保留企业主体评级披露要求,将企业评级选择权交予市场决定。
今年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取消了公开发行公司债强制评级要求。
联合资信总裁万华伟近日在一场论坛上表示,未来,部分评级机构将面临很大的生存困难,无法给出投资人可以有效使用产品的评级机构将逐渐被市场淘汰,评级行业可能将出现一轮并购重组,评级行业的竞争格局将会重塑。
信用市场重新定价
明明对记者称,评级是本国金融市场的基石,评级从虚高逐步回归的过程可能会影响信用市场的重新定价,但整肃阵痛是为了长期向好。
“近期各方监管连续出手,评级机构面临较大的外部压力,对发行人评级可能趋于谨慎,给未来信用债市场带来些许不确定性。尤其是未来新发债券面临债券级别被收紧或者无评级的风险,而存量债券也面临评级下调压力,债券价格有下行风险。”明明说。
不过,一位评级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尽管取消强制评级,但是目前发行人仍然会选择评级。“现在有评级的还发不出去,取消评级就更发不了了,除非是超AAA的央企债。”该人士表示。
一位券商投行总监告诉记者,事实上,短期来说投资者仍然需要评级报告。
明明认为,部分主体评级虚高已是市场共识,评级从虚高逐步回归的过程可能会影响信用市场的重新定价。但是中长期来看,为了净化市场环境,提振投研信息,本次五部委联合出手对评级行业的整顿和警示将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去年年底至今,关于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维护债市稳定的相关政策可谓多箭齐发,内容涉及债券市场的各个环节和主体。
3月28日,和上述《通知》几乎同时,交易商协会修订发布了《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息披露规则(2021版)》,明确了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及存续期的披露细则要求,这标志着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标准统一工作在银行间市场正式落地。
去年11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维护债券市场稳定工作。具体提出了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发债企业及其股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必须严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等要求。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1年要完善债券市场法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加强债券市场建设。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数据,2020年,中国债券市场存量首超百万亿元达到114.31万亿元,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债券市场从监管、发行人、投资人,到评级等中介机构,都在经历一次重构的过程。